新学网首页 语文 数学 物理 化学 作文 感动 心灵鸡汤 人生感悟 名著知识 成语大全 唐诗 宋词 名人名言 英文词典 登录

当前位置:新学网 > 首页 > 名人名言

名人名言

朱熹经典语录 名人名言

名言作者:朱熹

朱熹档案资料:南宋哲学家、教育家、诗人

朱熹名言 朱熹经典语录 共收录朱熹的名言102条

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心不在此,则眼不看仔细,心眼既不专一,却只漫浪诵读,决不能记,记不能久也。三到之中,心到最急。心既到矣,眼口岂不到乎?

宋·朱熹《训学斋规·读书写文字》。本句大意是:读书的方法有“三到”:心到、眼到和口到。中国传统的读书方法讲究三个“到”字:心要悟到,眼要看到,口要读到。这是几个重要的环节,朱熹的概括很精到。心悟指思考,只有“悟”——反复品味,才能理解书中精义;眼要博览,才能扩大知识面;嘴要读出声来,以便调动听觉、视觉的综合作用,增强记忆,帮助理解。这三个“到”,概括准确、精粹,要言不烦,发人深省,因而成为后世读书人的准则,《三字经》说:“读书法,有三到。心眼口,信皆要”即从此句总结概括而成。

《训学斋规·读书写文字》
小有疑处,即便思索,思索不通,即置小册子,逐日抄记,以时省阅,俟归日逐一会理,切不可含糊护短,耻于咨问,而终身受此黯暗以自欺也。 朱熹名言
谦固美名,过谦者,宜防其诈。默为懿行,过默者,宜防其奸。
少年易学老难成,一寸光阴不可轻。

宋·朱熹《偶成诗》。这两句大意是:少年时代适宜学习,到年老时再学就难有成就。因此,从少小开始,哪怕一寸光阴也不可以轻易放过。这是两句说理诗。作者以老年就学与少年就学的对比及其反差为例,说明珍惜光阴的重要性。后者是对前者的理性概括,是人在现实生活中的经验的总结。因此,这种诗句与名言,具有很强的警世醒世的意义。

《偶成诗》
内无妄思,外无妄动。

见宋·朱熹《朱子语类辑略》。内:内心。妄思:错误的思想。妄动:错误的行动。这两句大意是:内心没有胡思乱想,形体就不会轻举妄动。人的任何行动.都是受思想支配的。世上根本没有思想纯洁高尚,而行动胡作非为的人。因此,无论检查自己或批评别人的错误行为,都要注意查找思想根源。可供论述思想与行为的联系时引用.也可作为自我修养的要求。当然,何为“妄思”,何为“妄动”,在不同的时代是有不同理解的。

《朱子语类辑略》
人之洗濯其心以去恶,如沐浴其身以去垢。 朱熹经典语录

见宋·朱熹《四书集注·大学》注语。濯(zhuó茁):洗。心:这里指思想的器官。去:除掉。垢(gòu构):污秽,肮脏。这两句大意是:人们洗涤自己的心来除去坏思想,就像洗个澡来除去自已身上的脏东西。作者在这里运用了多重比喻,先把自我反省比作“洗灌其心”。又把“洗灌其心以去恶”比作“沐浴其身以去垢”,这就把自我反省的必要性说得非常明白浅显,而易于被人接受。可用以自勉勉人。

《四书集注·大学》
有则改之,无则加勉。

见宋·朱熹《四书集注·论语·学而》注语。

《四书集注·论语·学而》
学之之博,未若知之之要;知之之要,未若行之之实。

见宋·朱熹《朱子语类》卷十三博:广博。未若:不如。要:要点。实:实际行动。这几句大意是:学习得广博,不如掌握住要点;掌握住要点,不如付诸实际行动,这几句讲的是“博”与“精”、“卸”与“行”的关系问题。作者认为学的知识多而杂,样样都是半瓶子醋,不如学得少而精,能掌握住重点要旨,像“鼠五技而穷”不如“腾蛇无足而飞”(《苟子·劝学》)一样;掌握了重点要旨,不如用于实践,将所学转化为社会效益。作者用层层递进的方法,最后落脚到“行”上,突出了“行”的重要性。

《朱子语类》
所谓共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若说到透彻处,何止十年之功也。

宋·朱熹《朱子语类》和您谈一次话,胜过自己读十年书。形容对方学识渊博,见解高超,从谈话中使自己获益匪浅。

《朱子语类》
即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 朱熹名言

宋·朱熹《四书集注·中庸第十三章》注语。即:就。以:用。其人:那个人。道:方法。还:回过头来。怡:整治。这两句大意是:就用那个人对付别人的方法,回过头来对付他自已。朱熹在《中庸》十三章注中说:“为人之道,各在当人之身,初无彼此之列。故君子之治人也,~。”现在人们借用过两句话,常用以说明对付坏人就以他整治别人的方法回过头来整治他,以眼还眼,以牙还牙.

《四书集注·中庸第十三章》
闻道有蚤莫,行道有难易,然能自强不息,则其至一也。

宋·朱熹《四书集注·中庸第二十章》注语。蚤莫:即早暮.先后的意思。至:达到成功。这几句大意是:接受道理有前有后,实行道理有难有易,然而能自已努力向上,永不松劲,那么,他们必能成功是一样的。~几句说事业成功者所走的途径不同,接受的道理有先后,对道理理解、执行上也有区别,但他们意志坚决,坚忍不拔。努力向上,不懈怠,不停息,这一点是完全一致的。这句说明事业成功的关键在于意志坚定。

《四书集注·中庸第二十章》
赋者,敷陈其事而直言之者也。

宋·朱熹《诗集传》卷一注。赋:诗经三种表现方法(赋、比,兴)之一。敷陈:铺叙,详细地叙述。这两句大意是:赋就是对事物进行铺叙,直截了当地把它说明白。在诗歌的表现手法中,赋是直陈,是铺叙,适合于淋漓尽致地表情达意。叙事性的诗歌及篇幅较长的抒情诗,常采用赋的手法。

《诗集传》
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

宋·朱熹《诗集传》卷一注。这两句大意是:比这种表现手法,就是用那种事物来比这种事物。这种表现手法,相当于现代所说的比喻。通过比喻,可以把意思表达得更加生动鲜明。亚里斯多德在《诗学》里说:“比喻是天才的标识”,《礼记·学记》也说:“不学博依,不能安诗”。“博依“就是广设譬喻。从某种意义上说,没有比喻就没有诗歌,就没有文学。作为一种表现手法,“比”在《诗经》里已被广泛运用,并被后世文学家所继承,将千古流传,经久不衰。

《诗集传》
兴者,先富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 朱熹经典语录

宋·朱熹《诗集传》卷一注。这两句大意是:兴这种表现手法,就是先说另一事物来引起所要吟咏的事物。这种表现手法,往往是触景生情,固事寄兴,先将此种感情寄托于所见之景物,然后触类旁通,引出所要吟咏的事物。如《诗经》首篇开头:“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于好逑”,就是由眼前看到的相与和鸣于河洲之上的雎鸠鸟.暗中比喻笃于伉俪之情时淑女与君子。前两句为起兴,用以引出后两句所要吟咏的青年男子追求妙龄女子之情事。

《诗集传》
蹉跎莫谴韶光老。

宋·朱熹《四时读书乐》。蹉黠:虚度光阴。韶光:指人的青春。本句大意是:切不可虚度光阴,让美好的青春白白地老去。~言简意赅,蕴吉丰富,一句话写出了对时间的急迫感,对青春虚度的痛惜情,有感叹,有告诫,也有警示,可以视为劝学惜时的格言。

《四时读书乐》
大抵学问只有两途,致知力行而已。

宋·朱熹《朱熹文集·答吕子约》。这两句大意是:从大体上说,学问只有两大范畴,获得知识,勉力实践而已。作为大儒,朱熹忠实地祖述儒家正统的知行观。多少年来,封建士大夫在儒家思想的指导下,一代又一代地做着“致知”、“力行”两大学问,养成了儒家学以致用,积极用世的基本精神风貌。以历史唯物主义的眼光看同题,这种思想中的积极因素与进步意义是显而易见的。

《朱熹文集·答吕子约》
濯去旧见,以来新意。

宋·朱熹《学规类编》。濯(zhuó茁):洗,此为涤除。这两句大意是:涤除陈旧过时的见解,从而得来新的意义。此条阐明学习应该坚持除旧布新的道理,以之作为学者治学的基本常识和基本规范。这在讲求师承,讲求“疏不破注’的传统十分盛行的时代具有破旧立新的积极意义。此名句短小警约,讲求对偶,既新且雅,带有明显的典籍文化的特点。

《学规类编》
读书之法,莫贵于循序而致精。 朱熹名言

宋·朱熹《性理精义》。循序:按照次序渐进。致精:达到精通。本句大意是:读书的方法,没有比按照由浅入深的次序逐步前进最终达到精通更重要的了。此条阐释读书学习必须循序渐进的道理。学习是一个逐渐积累的过程,根基越扎实,建树大厦的保险系数就越大,今后就越有可能大有作为。假如违反学习本身的规律,幻想走捷径,跳跃式地学习,就不可能达到“致精”的境界。因此,“循序”和“致精”有着直接的因果关系。朱熹揭示了二者的关系,抓住了问题的关键,为人们的实践提供了理论依据,因而使该名句具有很强的生命力。

《性理精义》
须知三绝韦编者,不是寻行数墨人。

宋·朱熹《朱文公集·易诗之一》。韦编:古人称加工过的牛皮为“韦”。连接竹简的牛皮绳称为“韦编”。寻行数墨:只会背诵文句,不明白义理。这两句大意是:要知道熟读竹书,多次磨断牛皮绳的人,肯定不是死记硬背、浅尝辄止的读书人。这里引用了一个孔子读《易》的典故。传说孔夫子晚年酷喜《易经》,常常爱不释手,反复诵读,以致牛皮绳多次磨断。作者以孔子读《易》的典故激励学人,希望不要做了草浮躁的读者。此条采用对比手法增强效果,以“三绝韦编者”与“寻行数墨人”相较,使形象突出、观点明确,平添了许多情趣。

《朱文公集·易诗之一》
为学,正如撑上水船,一篙不可放缓。

宋·朱熹《朱子语录》。篙:撑船的器具。这两句大意是:治学就好像捧逆水而上的船,一篙紧接一篙,不可一刻放松。此条以一个十分生动的比喻,表现治学过程的内在特征。这种内在持征本来是比较空泛而抽象的,朱熹借用一个逆水行舟的例子,便把它生动、具体地昭示出来,使之具有直观性与语言的技巧性。此后,以行船喻治学,称“逆水行舟,不进刚退”,成为一种常见的劝学方法。

《朱子语录》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宋·朱熹《观书有感》。渠:此指池塘之水。如许:如此。这两句大意是:要问这池塘之水怎么这么清澈,因为池塘有活水不断流入。这是一个富于理趣的诗句。字面上在写活水源源不断流入池塘,使塘水清澈见底,实质是通过这一简单而常见的自然现象,阐明必须不断吸收知识才能不断进步的道理。语言舍蓄蕴藉,手法委婉巧妙,是一条使用率很高的名句。

《观书有感》
国以民为车,社稷亦为民而立。 朱熹经典语录

宋·朱熹《四书集注·孟子·尽心下》注语。稷(Jì季):国家。这两句大意是:国家以人民作为根本,也是为人民而建立。国家既以民为本,就要时时想着人民,为人民的利益着想。朱熹这两句话进一步发挥了孟子的民本思想,可用于论述治国者要重民、爱民。

《四书集注·孟子·尽心下》
高蝉多远韵,茂树有余音。

宋·朱熹《南安道中》。这两句大意是:栖在高处的蝉多有悠远的声韵,茂密的树林中传出它们袅袅的余音。高则传远,障则婉转,诗人根据声音传播的这一规律,描绘了蝉处于不同地方的鸣声特点。高与茂相间,悠远与袅袅相和,给我们展现了一个优美的群蝉大合唱的旋律,有如身临其境一般。

《南安道中》
弱植不自持,芳根为谁好?虽非九秋干,丹心中自保。

宋·朱熹《红蕉》。植:立。芳根:美人蕉有肉质块状茎,茎节上散生着须根。九秋干:经历寒秋的枝干。丹心:红心,指红蕉的花。这几句大意是:亭亭而立像柔弱不能自持的样子,你的根状芳茎为谁那样娇好?虽没有耐寒历秋的枝干,一颗正直的红心却能永远自保。这首诗不像其它写美人蕉的诗那样正面描写它的美丽,相反地写它体质瘦弱,没有历秋耐寒的才具。诗人集中写了红蕉的神韵:它有美丽的芳根,又在中心开花,它无意向人们炫耀自己的美貌,却善于保持正直的红心,既表选了诗人的哲理观念,也赞颂了某种高尚的人格。

《红蕉》
日落西南第几峰?断霞千里抹残红。

宋·朱熹《晚霞》。这两句大意是:夕阳落下去了,西南方向重峦叠嶂,不知它究竟落到哪个山峰后面?只见斑斓的晚霞从山峰之间的空缺处漏出来,若断若续,横亘千里,蛤天边留下一抹残红。诗人捕捉住傍晚时分为时不长的天际景色,生动如画般描摹出来,写落日晚霞可资借鉴。

《晚霞》
苍山寒气深,高林霜叶稀。 朱熹名言

宋·朱熹《冬雨不止》。这两句大意是:苍山里弥漫的寒气日渐浓重,霜林中飘摇的红叶目益稀疏。冬天山色本已带着寒意,由于冬雨不止,山间弥漫的寒气越发深重;霜叶在探秋时节已开始殒落,又因冬雨寒风的欺凌更加稀疏。但“寒气重”尚未冰雪封山,“霜叶稀”还有红叶挂枝,可见写的仍是初冬的景色。

《冬雨不止》
胜日寻芳泗水滨,无边光景一时新。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

宋·朱熹《春日》。本句大意是:万紫千红,争奇斗艳的花朵都是春光点染而成的。这个千古名句除了可供直接引用表现春色满园、春光无限外,还可形容各种繁荣昌盛的局面和新生事物的蓬勃涌现等。有时则改变它的原义,甚至改“总”为“才”,用以表现“一花独放难为春”,只有百花齐放才能显示出烂漫春光的哲理。

《春日》
自修则人不得以非理相加。
自敬,则人敬之;自慢,则人慢之。
自古无不晓事底圣贤,亦无不通变底圣贤,亦无关门独望底圣贤。 朱熹经典语录
自古圣贤,皆以心地为本。

宋·朱熹《朱子全书·学二》圣贤:圣人贤人,古代指道德、学问都极为杰出的人。心地:佛教语。佛教以三界唯心,心如滋生万物的大地,能随缘生一切诸法,故称之。为人以心地高洁为最重要。

《朱子全书·学二》
自古圣人二致,但其施教,则必因其材而笃信。
治国之道,在乎猛宽得中。
志者诗之本也。 朱熹名言
志大量小无勋业可为。
知之愈明,则行之愈笃;行之愈笃,则知之益明。

宋·朱熹《朱子语类》卷十四理解得越清楚,实践就越扎实;实践越扎实,认识就会更加清晰。这句话说明了认识与实践的关系。认识与实践是相互依赖、相互促进的两个方面。认识是实践的前提和向导,反过来实践又会进一步促进认识的深入发展。只有将两方面结合起来才会使自己的认识更加接近真理,进步更快。

《朱子语类》
一心可以兴邦,一心可以丧邦,只在公私之间尔。
一息尚存,此志不容少懈,可谓远矣。 朱熹经典语录《朱子全书》
学者须先立志。今日所以悠悠者,只是把学问不曾做一件事看,遇事则且胡乱恁地打过了,此只是志不立。
虚心顺理,学者当守此四字。
心大则百物皆通,心小则百物皆病。
唯能不为,是以可以有为,无所不为者,安能有所为耶。 朱熹名言
为政,不在于用一己之长,而贵于有以来天下之善。
为学之道,莫先于穷理;穷理之要,必先于读书。
为学乃能变化气质耳。
天知、神知、我知、子知,何谓无知? 朱熹经典语录《小学》
天下之务莫大于恤民,而恤民之本,在于人君正心术以立纲纪。
天下事,坏于懒于私。
思诚为修身之本,而明善又为思诚之本。

宋·朱熹《四书集注·孟子集注》以真诚为准则是自我修养的关键,弄清楚哪些是好的言行举动,又是坚持真诚的根本。

《四书集注·孟子集注》
守正直而佩仁义。 朱熹名言

宋·朱熹《宋名臣言行录》守:操守。做人要存正直之心,行仁义之德。

《宋名臣言行录》
世路无如人欲险,几人到此误平生。
书不记,熟读可记;义不精,细思可精。惟有志不立,直是无着力处。
圣人之所以为圣也,只是好学下问。
圣人所说底话,光明正大。 朱熹经典语录
生平所为,未尝有不可对人言者。

《小学·外篇》生平:毕生的所作所为,都是光明磊落的。

《小学·外篇》
仁者不以盛衰改节,义者不以存亡易亡。《小学》
仁者,以天下为己责也。
人之作孽,莫甚于口;言语尖刻,必为人忌。 朱熹名言
人之进学在于思,思则能知是与非。
人之操履无若诚实。
人若有气魄,方做得成事。
人光明磊落便是好人。 朱熹经典语录
勤与俭,治生之道也,不勤则寡人,不俭则妄费。
欺人亦是自欺,此又是自欺之甚者。
朋友,以义合者。
立志不坚,终不济事。 朱熹名言
礼即理也。
宽而不畏,严而见爱。
君子于细事未必可观,而才能足以任重;小人虽器量浅狭,而未必无一长可取。
君子小人趣向不同,公私之间而已。 朱熹经典语录
君子小人,如冰炭之不相容,薰莸之不相入。
看文字须大段精彩看,耸起精神,竖起筋骨,不要困,如有刀剑在后一般。就一段中须要透;击其首则尾应,击其尾则首应,方始是。不可按册子便在,掩了册子便忘。
举一而反三,闻一而知十。
节食以去病,节欲以延年。 朱熹名言
兼取从长,以为己善。
嘉赏未尝喜,抑挫未尝惧。
涵养、致和、力行三者,便是以涵养为首,致和次之,力行又次之。
国君好仁,则必无敌于天下也。 朱熹经典语录
古之君子如抱美玉而深藏不市,后之人则以石为玉而又炫之也。
凡事廉恭,不得盛气凌人,自取其辱。
凡人便是生知之资,也须下困学勉行的工夫方得。
凡读书,须要读得字字响亮,不可误一字,不可少一字,不可倒一字,不可牵强暗记,而是要多读遍数,自然上口,永远不忘。 朱熹名言
读书之乐何处寻,数点梅花天地心。
读书之法无它,惟是笃志虚心,反复详玩,为有功耳。
读书之法,在循序而渐进,熟读而精思。
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有疑者,却要无疑,到这里方是长进。 朱熹经典语录
读书譬如饮食,从容咀嚼,其味必长;大嚼大咀,终不知味也。
读书,始读,未知有疑;其次,则渐渐有疑;中则节节是疑。过了这一番,疑渐渐释,以至融会贯通,都无所疑,方始是学。
读而未晓则思,思而未晓则读。
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 朱熹名言
当务之急,不求难知;力行所知,不惮所难为。
《大学》之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基本只是正心、诚意而已。

宋·朱熹《四书集注·孟子序说》大学:书名。修身:修养自身品性。齐家:管理好家庭。治国:治理好所在的地区。平天下:使天下太平。正心:使心思端正。诚意:使意念真诚。

《四书集注·孟子序说》
大凡敦厚忠信,能攻吾过者,益友也;其诌媚轻薄,傲慢亵狎,导人为恶者,损友也。
大抵观书须先熟读,使其言皆若出于吾之口;继以精思,使其意皆若出于吾之心,然后可以有得也。 朱熹经典语录
辞达则止,不贵多言。
诚能体而存之,则众善之源,百行之本。《仁说》
才既难得,而又难知;则当博采,多而蓄之。
不以一毫私利自蔽,不以一毫私欲自累。 朱熹名言
不以小恶掩大善,不以众短弃一长。
百学须先立志。
不能感人,皆诚之不至。
不念旧恶,此清者之量。 朱熹经典语录

朱熹的作品 经典语录 名人名言名句

《晚霞》

《仁说》

《小学》

《红蕉》

《诗集传》

《偶成诗》

《四书集注》

《朱子语类》

《学规类编》

《训学斋规》

《朱子全书》

《南安道中》

《观书有感》

《朱文公集》

《朱子语录》

《冬雨不止》

《朱熹文集》

《性理精义》

《四时读书乐》

《宋名臣言行录》

推荐名人名言

名人名言作者:朱熹经典语录

推荐成语大全

本文地址:http://www.newxue.com/mingrenmingyan/13446571725092.html

返回:名人名言

新学网 Copyright (C) 2007-2018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豫ICP备09006221号 成语大全 四字成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