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马总《意林》引《太公金匮》。
道:指事物的法则、规律。微:小的事物。这两句大意是:说明大道理的法则,规律是由小的事物总结出来的;灾祸是由小的差错逐渐发展而成的。
规律的形成是综合万事的抽象,小节不制而成大祸,同样起自微小。所以要在事物的萌芽状态就果断采取措施,而不待酿成大祸。可用于谋事。
名言作者:马总
马总档案资料:唐代文人
推荐名人名言
本站共收录关于防微杜渐的名言20条
《晋书·王敦传》从一开始就小心慎重,谓不良倾向在刚露苗头时,就要及时防止。
唐朝开国宰相 房玄龄 《晋书·王敦传》春秋·管仲《管子·权修》。微:小。邪:邪恶,坏事。这两句大意是:小的坏事,是大坏事产生的根源。量的渐变必然导致质的突变。小事不注意,必铸成大错。可用于对谋事及修身的劝说。
春秋时期政治家,史称管子 管仲 《管子·权修》汉·班固《汉书·枚乘传》。基、胎:均指事物的开始。这两句大意是:幸福与灾祸的发生都有个开始。任何事物的发生都不是突发的,都有一个由萌生到形成的过程,幸福也好,灾祸也好,都是如此。所以,对于祸害的苗头,一开始就要引起注意,及早采取防范措施,避免其发生发展。这两句可用来说明对于灾祸应注意防微杜渐,幸福的争取也应从细小处着手。
东汉历史学家 班固 《汉书·枚乘传》晋·陈寿《三国志·吴书·陆凯传》裴橙松之注引《江表传》。长(zhǎng掌):滋长。这两句大意是:坏事不可积累,过错不可滋长。事物都有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干一两件坏事或有微小的过失看来算不得大问题,因为人非圣贤,谁能无过?但是,如果不引以为戒,不防微杜渐。而任其发展,就会积小恶为大罪,积小过为大错,最后不可收拾,引起了质变。因此,~和《左传·隐公六年》“善不可失,恶不可长”一样,都有劝诫意义,不可等闲视之。
西晋史学家 陈寿 《三国志·吴书·陆凯传》南朝·宋·范晔《后汉书·南匈奴传论》。兴:起。毫端:原指野兽毛的尖端,比喻极细微的开头。这两句大意是:差之千里的大错,起于细微的开端。正由于人们往往忽视挺细小的失误,才会导致不可挽救的大错。量虽是一种不引人注意的形态,其变化又具有渐变的特性,但其达到一定限度就会带来质的突变。因此,这两句话告诫人们,一定要注意防微杜渐,免致大错。
南朝宋史学家 范晔 《后汉书·南匈奴传论》本站共收录马总的名言22条
唐·马总《意林》引《傅子》。累千:形容多。这两句大意是:黄金成千上万,不如得一贤才。黄金再多,但它是死的,无生命的,也不会自然增多,而人则是话的,贤人能治国安邦,兴旺事业。增多黄金。两句说明了必须重视人才的道理。
唐·马总《意林》引《太玄经》。清:清洁,贞洁。浊:污浊,丑陋。弊:陈旧,破败。这两句大意是:有的人心灵清白贞洁,而外貌不扬,就像一件破旧的表衫里边裹着一块美玉一样。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中国人不善于自我突出,自我表现,越是品德高、学问大、功夫深的人,越是含蓄自谦,形不外露,常常表现出“大智若愚”、“大巧若拙’的样子。~所表现的就是一种和“金玉其外,败絮其中”截然不同的人格。可用以赞美内秀外拙、含而不露的人物。
唐·马总《意林》引《物理论》。这两句大意是:疾病多是因饮食不当而引起的,祸患多是由言谈不慎而造成的。吃饭时不讲卫生,自然会引起肠胃疾病,这是人所共知。而言语失当,也会招致飞来的横祸。此二句言简意赅,富有寓意,既可劝人慎言,也可用以讽喻缺乏言论自由的社会现象。
唐·马总《意林》引用《正部》语。琢:雕琢。则:那就是。本句大意是:玉如果不经雕琢,那也不过就是南山之上普通的圆石而巳。此句从反面立论,说明玉经琢磨方成嚣,人经者砺始为才的道理。此名句立论角度新颖,修辞手法巧妙。宝玉与圆石,其价值对比鲜明,更宜于揭示名句阐述的道理。另外,名句采用口语的形式,通俗易懂,而又道理深刻,其说理方法值得借鉴。可用以说明施加教育的重要,也可用以说明接受教育、经受磨练的重要。
本文地址:http://www.newxue.com/mingrenmingyanmingju/134458923517009.html
推荐成语大全
马总防微杜渐名言内容:道自微而生,祸自微而成。
返回:名人名言
新学网 Copyright (C) 2007-2018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豫ICP备09006221号 成语大全 四字成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