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学网首页 语文 数学 物理 化学 作文 感动 心灵鸡汤 人生感悟 名著知识 成语大全 唐诗 宋词 名人名言 英文词典 登录

名人名言

虞世南蝉名言

名言内容:垂緌饮清露,流响出疏桐。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名言解释:

见虞世南《蝉》。

垂緌(ruí蕤):下垂的帽带,这里指蝉的触须很像士大夫们下垂的冠缨。饮清露:古人认为蝉生性高洁,居高饮露。流响:长鸣的声音。这两句大意是:触须像冠缨般下垂,在高处饮着清凉的露水;那响亮的长鸣声,从稀疏的桐叶中传来。

这是唐人最早的一首咏蝉诗。全诗是:“~。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作者用传统的比兴手法,前两句写蝉的形状、食性与声音,借以比有身分的、高标逸韵的人。后两句写蝉声远扬,不藉秋风,借以比贤德之人自然声名远播,并不需要外在的凭藉。这是咏蝉,也是对人的品格美的赞颂,个中也带有自况的意味。学习比兴寄托,可从中悟出些道理。

名言出自: 唐朝 虞世南 《蝉》

名言作者:虞世南

虞世南档案资料:唐代诗人

推荐名人名言

本站共收录关于蝉的名言30条

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

南朝·梁·王籍《入若耶溪》。两句大意是:听到蝉和鸟的鸣叫声,山林之中反而显得更加幽静。两句诗很有名,是以“动”写“静”的著名例句,其中蕴含着辩证的思想。为什么有“蝉噪”和“鸟鸣”,山林中反而显得更加幽静呢?这是与人声嘈杂的闹市相对而言的。正因为这里没有闹市中的人声嘈杂,所以蝉噪和鸟鸣之声才会分明可闻。由于这种反村手法运用得入情入理,因而常受到后人的赞赏和借鉴。

南朝梁诗人 王籍 《入若耶溪》
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

清·袁枚《所见》。这两句大意是:心里想捉住那树上鸣叫的“知了”,忽然闭嘴屏息,悄悄地站立起来。《所见》写一牧童骑在牛背上,信口唱着歌经过一片树林,“知了”的叫声立即诱发出牧童“意欲捕”的念头,为了不致惊飞“知了”,他立即停住歌声,跳下牛背,闭口静立,准备蹑手蹑脚地走近那可爱的小动物,两句诗把一个天真机灵的小牧童的心理状态,以及他捕“知了”时专注、神秘的神情,动作,都栩栩如生地表现出来了。诗人善于捕捉饶有情趣的生活场面,并且能惟妙惟肖地把它描写出来,很值得学习。

清代诗人 袁枚 《所见》
风蝉断还续,枝间终夕噎。

宋·陆游《七月十一日雨后夜坐户外观月》。这两句大意是:随风飘来的蝉鸣声乍断还续,在树枝间整夜地喧噪。这是一个初秋雨后的夜晚,暑热尚未完全退去,诗人移坐户外纳凉观月,然而蝉却不停地鸣叫,声声聒耳,此落彼起,喧嚷终夕。诗句中表面上只写蝉鸣,实际却含蕴着诗人的情绪。诗人也许思绪满怀,借观月以遣情,然而蝉却毫不知趣,喧嚷打扰,使诗人思绪更乱。诗句写物见人,含蓄有味。

南宋爱国诗人 陆游 《七月十一日雨后夜坐户外观月》
高蝉多远韵,茂树有余音。

宋·朱熹《南安道中》。这两句大意是:栖在高处的蝉多有悠远的声韵,茂密的树林中传出它们袅袅的余音。高则传远,障则婉转,诗人根据声音传播的这一规律,描绘了蝉处于不同地方的鸣声特点。高与茂相间,悠远与袅袅相和,给我们展现了一个优美的群蝉大合唱的旋律,有如身临其境一般。

南宋哲学家、教育家、诗人 朱熹 《南安道中》
轻身蔽数叶,哀鸣抱一枝。

隋·卢思道《听鸣蝉篇》。这两句大意是:轻轻地蔽身在几片树叶之下,抱定一个树枝哀鸣不止。诗句紧紧围绕“听”而写,正因为听到蝉鸣,而看不到蝉的身群,由此推想蝉定然是轻轻地隐蔽在几片树叶之下;由蝉鸣声的位置不变,而推想蝉定然是抱定一个树枝而哀鸣不已。诗虽两句,却由声及形,内涵丰富。

隋代诗人 卢思道 《听鸣蝉篇》

点击查看更多 蝉经典语句

本站共收录虞世南的名言4条

的历流光小,飘飘弱翅轻。

唐·虞世南《咏萤》。的(dī弟)历:光亮、鲜明的样子。流光:闪动的光。这两句大意是:微小的光亮闪闪烁烁,薄弱的翅膀轻轻飘飘。写流萤翻飞的情状,宛然如见。弱翅微光,抓住了萤的特征。这首诗的后两句是“恐畏无人识,独自暗中明”,显然是有感而发的。

逐舞飘轻袖,传歌共绕梁,动枝先乱影,吹花送远香。

唐·虞世南《奉和咏风应魏王教》。逐:追随。这几句大意是:跟随着舞女飘起她轻轻的衣袖,传递着歌声与它一起绕梁不散,摇动树枝首先扰乱它的影子,吹拂花朵远远地传送它的清香。写轻风而不著一“风”字,却将风的形象突现于读者眼前。这主要由于诗人善于捕捉风的特点,并以细腻的笔触从视觉、听觉、嗅觉等各种不同的角度着力描绘,反复渲染,强化表达效果。这种艺术手法很值得借鉴。可用来描写和风。

圣作虽工,体制非雅。上之所好,下必随之。此文一行,恐致风靡。

点击查看更多 虞世南经典语录

本文地址:http://www.newxue.com/mingyan/13157938846435.html

推荐成语大全

虞世南蝉名言内容:垂緌饮清露,流响出疏桐。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返回:名人名言

新学网 Copyright (C) 2007-2018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豫ICP备09006221号 成语大全 四字成语